背景
闪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浮栅 MOSFET(FGMOS)的发展,也称为浮栅晶体管。最初的MOSFET(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,也称为 MOS 晶体管,是1959 年由贝尔实验室的埃及工程师Mohamed M. Atalla和韩国工程师Dawon Kahng发明的。 Kahng于 1967 年与贝尔实验室的中国工程师Simon Min Sze继续开发了一种变体,即浮栅 MOSFET 。 他们提出,它可以用作浮栅存储单元,用于存储一种可编程的形式只读存储器( PROM ),既非易失性又可重新编程。
浮栅存储器的早期类型包括 1970 年代的 EPROM(可擦除 PROM)和 EEPROM(电可擦除 PROM)。然而,早期的浮栅存储器需要工程师为每个数据位构建一个存储单元,这被证明是繁琐的、缓慢、和昂贵的,将浮栅存储器限制在小众应用中。 1970年代,比如军用装备和最早的实验手机。
发明和商业化
Fujio Masuoka在为东芝工作时,提出了一种新型浮栅存储器,通过向连接到一组单元的单根导线施加电压,可以快速轻松地擦除整个存储器部分。这导致增冈于 1980 年在东芝发明了闪存。据东芝称,“闪存”这个名字是由增冈的同事有泉正治提出的,因为内存的擦除过程内容让他想起了照相机的闪光灯。Masuoka 及其同事在 1984 年提出了NOR闪存的发明,然后是NAND在旧金山举行的IEEE 1987 年国际电子器件会议(IEDM) 上闪光。
东芝于 1987 年商用推出 NAND 闪存。英特尔公司于 1988 年推出了第一款商用 NOR 型闪存芯片。基于 NOR 的闪存具有较长的擦除和写入时间,但提供完整的地址和数据总线,允许随机访问任何内存位置。这使其成为旧的只读存储器(ROM) 芯片的合适替代品,后者用于存储很少需要更新的程序代码,例如计算机的BIOS或机顶盒的固件。对于片上闪存,它的耐用性可能低至 100 个擦除周期,到更典型的 10,000 或 100,000 次擦除周期,最多 1,000,000 次擦除周期。基于 NOR 的闪存是早期基于闪存的可移动媒体的基础;CompactFlash最初是基于它,但后来的卡转移到更便宜的 NAND 闪存。
NAND 闪存减少了擦除和写入时间,并且每个单元需要更少的芯片面积,因此与 NOR 闪存相比,它允许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每比特成本。然而,NAND flash 的 I/O 接口并没有提供随机存取的外部地址总线。相反,必须逐块读取数据,典型的块大小为数百到数千位。这使得 NAND 闪存不适合作为程序 ROM 的直接替代品,因为大多数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都需要字节级随机访问。在这方面,NAND 闪存与其他二级数据存储设备(例如硬盘和光介质)类似,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大容量存储设备,例如存储卡和固态驱动器。(固态硬盘)。闪存卡和 SSD 使用多个 NAND 闪存芯片存储数据。
第一个基于 NAND 的可移动存储卡格式是SmartMedia,于 1995 年发布。随后还有许多其他格式,包括MultiMediaCard、Secure Digital、Memory Stick和xD-Picture Card。
后期发展
新一代存储卡格式,包括RS-MMC、miniSD和microSD,具有极小的外形尺寸。例如,microSD 卡的面积刚刚超过 1.5 cm 2,厚度不到 1 mm。
由于在 2000 年代末至 2010 年代初商业化的几项主要技术,NAND 闪存已实现显着水平的存储密度。
多级单元(MLC) 技术在每个存储单元中存储多于一位。NEC于 1998 年展示了多级单元(MLC) 技术,其 80 Mb闪存芯片每个单元可存储 2 位。STMicroelectronics还在 2000 年展示了 MLC,具有 64 MB NOR 闪存芯片。2009 年,东芝和闪迪推出了采用 QLC 技术的 NAND 闪存芯片,每个单元存储4 位,容量为 64 Gbit。三级单元(TLC) 技术,每个单元存储 3 位,并于 2010 年开始批量生产采用 TLC 技术的 NAND 芯片。